服务热线热线:

02088888888

公司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宽城孟子岭乡王厂沟村老党员刘广文:我为烈士守着“家”

发布时间:2025-08-19点击次数:

宽城孟子岭乡王厂沟村老党员刘广文:我为烈士守着“家”_宽城孟子岭乡王厂沟村老党员刘广文:我为烈士守着“家”_

刘广文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。 北京日报记者 丰家卫摄

“老人家,您听说过任会吗?他是八路军,1943年在承德一带牺牲。他是我的父亲,我和母亲找了他60年了……”2006年10月的一个午后,河北承德宽城孟子岭乡王厂沟村老党员刘广文在自家门前忙活时,听到有人打听“任会”。听到这个名字,刘广文心里一震,激动到身体有些僵直,赶紧答话:“听过!这里就是他战斗过的地方!”泪眼婆娑的两人,手已经紧紧握在一起。

刘广文为烈士守墓几十年,“任会”这个名字太熟悉了——任会便是当年王厂沟伏击战牺牲的烈士之一。对刘广文来说,能等到任会的后人,这么多年的守候,值了。

“伏击战打得非常惨烈”

1946年出生的刘广文右腿受过伤,左腿也因疼痛而行动不便,他拄着拐杖带领人们走到一处纪念碑下。“碑身高19米,宽43米;碑座高1.5米;由地面到碑共设27个台阶。”刘广文熟练地说出一串有特殊意义的数字,当年那场抗战往事从他口中娓娓道来。

1938年6月,由宋时轮、邓华率领的八路军第四纵队5000多人从斋堂出发,挺进包括兴隆、滦平、丰宁在内的冀热边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。1941年8月,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带领八路军两个连第一次进驻王厂沟。当地地理位置特殊,山高峰险,大树参天,进村要经过“山路十八弯”,隐蔽性好。1941年至1943年,中共冀东区委、冀东军分区、兵工厂、医院、报社等都设在王厂沟。王厂沟人民积极配合冀东军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,涌现了“深山红嫂”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,王厂沟因此被誉为“革命堡垒”。

“这些八路军将领和战士跟村民关系非常好,敌人扫荡时,大家猫在山里,八路军跟大家讲未来共产党要建立的新中国,点灯不用油,犁地不用牛。”刘广文说,“那时任会很年轻,亲切地把我的父母叫做‘哥嫂’。”

1943年5月13日,日本关东军春田中队对王厂沟进行扫荡。我冀东部队利用有利地形打了一场伏击战。战斗从清晨一直延续到晚上10点,最后以白刃战结束。此次伏击战全歼春田中队150人。“听父辈们说,伏击战打得非常惨烈,敌人有重机枪,我们的战士把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砸,27名八路军战士献出了生命。”刘广文说。

“坚守在这里是值得的”

硝烟散尽,万象更新。刘广文老人关于那场惨烈战事的了解全来自父母的讲述。后来逐渐长大,逢年过节祭拜先人时,刘广文的父亲总会带着他,给屋后的那几座烈士坟上香添土。“烈士们用自己的命保护了咱们全村人的命,他们的恩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。每年给‘八路军坟’添土,是村民们记在心里的事情。”刘广文说,尽管屋后的那些烈士已于2005年迁葬在纪念碑后,但是当地人现在依然称那片地方为“八路军坟”。很多人来这里祭拜。

从宽城县城出发,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西行约40公里,才能到达王厂沟村棒山沟组刘广文的家。棒山沟曾经有九户村民居住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后来修建潘家口水库需要搬迁村民,从1999年开始,其他八户相继搬出了棒山沟。眼下,这里虽然还是一个村组,但实际只有刘广文一户。

儿女多次劝刘广文搬出去,但老人说什么都不愿意离开。“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,我的爷爷、叔叔,还有那27位年轻的战士都牺牲在这里,我不愿离开,我要守着。”刘广文说,“尤其是那些年轻的战士,连家都不知道是哪儿的,我留在这儿,希望有一天他们的家人可以来这里看他们。”

刘广文回忆说,2006年任会之女辗转找到这里祭拜,并遵照母亲的嘱咐,带回了任会烈士坟上的一抔黄土。2007年6月,时年92岁的李中权老将军来到王厂沟村,在纪念碑前深深地三鞠躬,回忆往事,泪流满面。2013年“七一”前夕,曾参加过王厂沟抗战的老战士张继学的儿子带着父亲的遗愿,来看望牺牲在这里的战士们。

“教育下一代报效国家”

“王厂沟的每一个山洞、每一条山沟都是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阵地。”宽城孟子岭乡党委书记李长胜介绍,为了致敬英雄人民,王厂沟村将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与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,按照“有址可寻、有物可看、有史可讲、有事可说”的思路,先后建设了纪念碑,扩建了冀东抗战纪念场馆和纪念广场。2022年,王厂沟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后,又建设了红色文化讲堂及大食堂,于2023年5月投入使用。

“杂粮、板栗、山楂、核桃、苹果是当地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,人均年收入16000元左右。”李长胜介绍,下一步,将在王厂沟村修复冀东军分区党政军机关、报社、医院、兵工厂等旧址,将丰富的红色资源与自然生态、民俗、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相结合,以红色旅游撬动绿色发展。

刘广文坚持数十年为烈士守墓的同时,也当起义务讲解员。如今他虽然已近80岁,但耳聪目明。每次讲解,他都尽可能地不落下每一个细节,“我要坚持把我知道的历史传授给下一代,教育下一代热爱国家、报效国家,让他们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。只要我干得动,就会一直守下去、讲下去。”

宽城孟子岭乡王厂沟村老党员刘广文:我为烈士守着“家”_宽城孟子岭乡王厂沟村老党员刘广文:我为烈士守着“家”_

刘广文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。 北京日报记者 丰家卫摄

“老人家,您听说过任会吗?他是八路军,1943年在承德一带牺牲。他是我的父亲,我和母亲找了他60年了……”2006年10月的一个午后,河北承德宽城孟子岭乡王厂沟村老党员刘广文在自家门前忙活时,听到有人打听“任会”。听到这个名字,刘广文心里一震,激动到身体有些僵直,赶紧答话:“听过!这里就是他战斗过的地方!”泪眼婆娑的两人,手已经紧紧握在一起。

刘广文为烈士守墓几十年,“任会”这个名字太熟悉了——任会便是当年王厂沟伏击战牺牲的烈士之一。对刘广文来说,能等到任会的后人,这么多年的守候,值了。

“伏击战打得非常惨烈”

1946年出生的刘广文右腿受过伤,左腿也因疼痛而行动不便,他拄着拐杖带领人们走到一处纪念碑下。“碑身高19米,宽43米;碑座高1.5米;由地面到碑共设27个台阶。”刘广文熟练地说出一串有特殊意义的数字,当年那场抗战往事从他口中娓娓道来。

1938年6月,由宋时轮、邓华率领的八路军第四纵队5000多人从斋堂出发,挺进包括兴隆、滦平、丰宁在内的冀热边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。1941年8月,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带领八路军两个连第一次进驻王厂沟。当地地理位置特殊,山高峰险,大树参天,进村要经过“山路十八弯”,隐蔽性好。1941年至1943年,中共冀东区委、冀东军分区、兵工厂、医院、报社等都设在王厂沟。王厂沟人民积极配合冀东军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,涌现了“深山红嫂”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,王厂沟因此被誉为“革命堡垒”。

“这些八路军将领和战士跟村民关系非常好,敌人扫荡时,大家猫在山里,八路军跟大家讲未来共产党要建立的新中国,点灯不用油,犁地不用牛。”刘广文说,“那时任会很年轻,亲切地把我的父母叫做‘哥嫂’。”

1943年5月13日,日本关东军春田中队对王厂沟进行扫荡。我冀东部队利用有利地形打了一场伏击战。战斗从清晨一直延续到晚上10点,最后以白刃战结束。此次伏击战全歼春田中队150人。“听父辈们说,伏击战打得非常惨烈,敌人有重机枪,我们的战士把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砸,27名八路军战士献出了生命。”刘广文说。

“坚守在这里是值得的”

硝烟散尽,万象更新。刘广文老人关于那场惨烈战事的了解全来自父母的讲述。后来逐渐长大,逢年过节祭拜先人时,刘广文的父亲总会带着他,给屋后的那几座烈士坟上香添土。“烈士们用自己的命保护了咱们全村人的命,他们的恩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。每年给‘八路军坟’添土,是村民们记在心里的事情。”刘广文说,尽管屋后的那些烈士已于2005年迁葬在纪念碑后,但是当地人现在依然称那片地方为“八路军坟”。很多人来这里祭拜。

从宽城县城出发,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西行约40公里,才能到达王厂沟村棒山沟组刘广文的家。棒山沟曾经有九户村民居住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后来修建潘家口水库需要搬迁村民,从1999年开始,其他八户相继搬出了棒山沟。眼下,这里虽然还是一个村组,但实际只有刘广文一户。

儿女多次劝刘广文搬出去,但老人说什么都不愿意离开。“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,我的爷爷、叔叔,还有那27位年轻的战士都牺牲在这里,我不愿离开,我要守着。”刘广文说,“尤其是那些年轻的战士,连家都不知道是哪儿的,我留在这儿,希望有一天他们的家人可以来这里看他们。”

刘广文回忆说,2006年任会之女辗转找到这里祭拜,并遵照母亲的嘱咐,带回了任会烈士坟上的一抔黄土。2007年6月,时年92岁的李中权老将军来到王厂沟村,在纪念碑前深深地三鞠躬,回忆往事,泪流满面。2013年“七一”前夕,曾参加过王厂沟抗战的老战士张继学的儿子带着父亲的遗愿,来看望牺牲在这里的战士们。

“教育下一代报效国家”

“王厂沟的每一个山洞、每一条山沟都是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阵地。”宽城孟子岭乡党委书记李长胜介绍,为了致敬英雄人民,王厂沟村将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与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,按照“有址可寻、有物可看、有史可讲、有事可说”的思路,先后建设了纪念碑,扩建了冀东抗战纪念场馆和纪念广场。2022年,王厂沟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后,又建设了红色文化讲堂及大食堂,于2023年5月投入使用。

“杂粮、板栗、山楂、核桃、苹果是当地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,人均年收入16000元左右。”李长胜介绍,下一步,将在王厂沟村修复冀东军分区党政军机关、报社、医院、兵工厂等旧址,将丰富的红色资源与自然生态、民俗、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相结合,以红色旅游撬动绿色发展。

刘广文坚持数十年为烈士守墓的同时,也当起义务讲解员。如今他虽然已近80岁,但耳聪目明。每次讲解,他都尽可能地不落下每一个细节,“我要坚持把我知道的历史传授给下一代,教育下一代热爱国家、报效国家,让他们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。只要我干得动,就会一直守下去、讲下去。”

上一篇:“十四五”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成就显著

返回列表

下一篇:北京市今年新增百个社区微花园